EN

新闻中心

NEWS

经济不景气,摩业出路在哪里

2008-11-28

前几年全球经济的景气,其实由3个基本面支撑:美国消费及其拉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新兴市场经济体顺差扩张及石油输出国造成石油美元泛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低人力成本产品有利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现在,伴随着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进入再调整,以上3要素已经不复存在。目前,推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因素已成强弩之末,欧美发达国家也进一步老龄化,依靠消费推动的经济增长势必再下一台阶,加之印度、越南等更年轻国家崛起,我国面临着外需环境恶化和制造优势消失的双重压力,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加上“毒奶”事件等导致的中国企业信任危机,也需要很长时间修复。因之,即使日后外需见底回弹、周期性因素回暖,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严峻的中长期挑战。

中国摩业不可能是完全免疫的,谁都看得出来,摩企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了。但客观而言,摩业现在并没有像大环境那样愁云惨雾,整个行业各项数据即使有下降幅度也很小。因之,在一片衰鸿声中,我们何不来看一看因危机而生的巨大发展潜力和机会呢!很显然,中国摩托车的增长空间极大,逆境而升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可以说,经济不景气,中国摩业仍有出路。

出路一:上山下乡

中小企业面对危机,无非有三种做法:一是就地栽倒;二是转型;三是收缩债务。今天来看,以前一些企业转型就有许多发展得挺好的,比如无锡产业群的摩企转向电动车生产就比较成功。因此,摩企在面对经济波动时应尽快考虑转型。不过,转型的不一定是行业,对于摩企来说,应该想办法在市场方面转型。传统的欧美市场未来一两年的情况会越来越困难,而受欧美经济影响,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进口也将下滑,如果国内摩企寄希望于这些市场的回归很不现实。相反地,我们应该放眼国内市场,在广阔的国内农村里寻找希望,可以肯定,我国的内需在未来几年必定越做越大,这就要求摩企顺应需求方向进行市场转型,改外向型为内外并举。

我国目前的人均名义GDP约为2500美元。假如要保持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必须由内需来拉动,国内消费者肯定还要购买更多的摩托车之类的产品。而另一方面,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家用产品价格迅速上升,农民的收入在提高,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助农民增收。同时,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虽然已达5.1万亿元。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4000元,国家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日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实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要进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工作,加上正在进行的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建设的探索,对于稳定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力的政策前景。在国家积极刺激内需的情况下,摩企将主要市场转向国内、转向农村,积极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度挖掘,扩大自己产品的有效辐射范围,这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出路。

出路二:漂洋过海

显然,全球化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但部分有实力的国内摩企是完全能够承担重压的,加上有充足的国内储蓄和高额的外汇储备做后盾,强势的、有特长的国内摩企,走出国门的潜力很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全球化取得成功,更多的国内摩企必然会效而仿之,通过对海外原材料、人才、技术、品牌和客户的追逐而得以涅槃。

国内摩企走出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普遍的动机是扩大产品出口。现在,要提高中国摩托车的海外生存能力,必须转变走出去策略,将动机改为寻求资源、品牌建设,以及规避贸易壁垒等战略考虑、核心任务就是要向两端延伸。一端是向上游环节的研发、设计、技术、服务方向延伸;一端是向下游的营销、物流、品牌、市场网络方向延伸。因此,在提出“中国创造”理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提倡“中国服务”的理念。中国摩托车的海外消费者已越来越多,为了保持竞争力,留住自己的消费者,摩企必须在海外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建立生产基地,这需要巨大的投资,最起码雇佣外国员工的价格就是很昂贵的。还有即使走捷径,即从国外买进技术和品牌,但国内摩企能力也有限,因此,摩企能否成功的漂洋过海,还需要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

部分国内摩企目前的处境很有意思,日益累积的财富让他们有能力海外收购,但很多时候他们并购后的整合能力都会遭到猜疑,这就是国内摩企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激进,但在发达国家保持低调的原因。因此,国内摩企全球化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国际性的人才队伍,企业能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效无缝的经营也是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但是,只要勇于探索就会有成功,部分摩企走出去势必成为盘活我国摩业十分重要的一步。

出路三:物竞天择

现在,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调整中,在供给方面,出口不振、成本上升需要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大多数调整将依赖价格机制,这必然使许多企业破产,但是,更多有效率的企业会替代它们,这种情况给了摩业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良机。首先,目前中小型摩企产品单一,依赖出口,债务沉重,现在看来,部分产品品种(如ATV)出口下滑已成定局,加上银根紧缩,企业贷款无门,它们在这次危机中不死也脱了一层皮。而大中型摩企产品品种齐全,资金雄厚,出口所占产值比重并不特别大,在国内市场上也占主导,如果积极调整出口产品品种,利用好手中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扩大市场,并在危急中“抄底”并购,肯定既能整饬行业,又为企业强势崛起谋得出路。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必须自有应对打算,但现在有部分摩企并没有打算转向内销,因为它们在国内本来就没有市场,所以大部分出口型摩企仍依靠低价低利润,极力争取更多出口订单等方式立足。可以预见,这正是中国摩业整合调整的巨大良机,“优胜劣汰”会是中国摩业即将上演的一幕。

总之,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正推动着我国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只要中国摩企用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去顺应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用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张来平衡国外市场的需求减弱;利用国家雄厚的外汇坚定地走出去,开展海外OEM合作,利用其它低成本国家为我代工;以及强势企业在国内出手收购有价值的弱势企业。如果能够打好这样三场战争,中国摩业何愁无路可走。(摩托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