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0后、90后消费群体的日益成熟,国内摩托车市场开始进入主流消费群体的更替期,“个性化”这一充满新意的词汇逐渐凸显,并逐渐成为国内众多摩托车企业用于应对当前消费群体更替期的重要指导思想。
随之而来的种种标榜着“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宣传口号、全新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面对这令人目眩的“个性化”大潮,人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个性化,到底是一个什么玩意儿?
从以上的简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当下国内摩托车企业所共同追捧的“个性化”潮流,其核心内涵与潜藏于人性中不断追寻独特自我的特性不谋而合。
当80后、90后消费群体异军突起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企业将蕴含此特性的“个性化”当作21世纪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主基调,是否真的已经准备妥当?
个性化与国人的性格共性
早在1886年,一位名叫周鸿荪的清朝官吏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没事儿就骑着这“新奇的玩意儿”到处兜风,还非常时髦地在已经实行车辆管理制度的租界领取了摩托车驾驶执照。这是我国的第一位摩托车骑士,而这一事迹在后来的静海县志上亦有记载:“汽车即摩托车,清光绪三十三年,宁波周鸿荪首购之,遂为第一号。”
中国诞生的第一位摩托车骑士,距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的诞生仅仅只差了1年。到底是怎样的缘由促使这位周鸿荪先生去购买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洋玩意儿?
事实上,在清朝末年,稍有权势的贵族们,对于海外舶来的新奇玩意儿总是趋之若鹜,如洋火、洋片、洋车等等。不但自己觉得有趣,还能极大地吸引旁人的目光,从而凸显出自己的身份,这种心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我们当下推崇的“个性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自然,这位中国摩托车第一人,在不排除被洋大人狠狠“忽悠”了一把的前提下,对他来说,购买摩托车始终还是处于购买了一件“玩物”的状态。毕竟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日常的公务往来,都还必须按照旧习乘轿,加上官吏出行必须带上仆人,所以在他看来,摩托车并不能成为日常的交通工具,只能闲暇时出门兜风用用。
不过细想一下,不管是一身清朝大富人家打扮,骑着摩托车兜风的造型,还是前边摩托车提速疾驰,后边几个仆人打扮的家伙一边提着鸟笼茶壶,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高喊着:“老爷您慢点儿!”的场景,都会让人忍俊不禁。据说自此之后,周鸿荪身边还真形成了一场骑摩托车的小风潮,不过其中买车后真正学会骑的却并不多。
在周鸿荪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当下许多80后、90后消费者所具备的性格特征:追求独特,超脱平凡。在平凡中寻求不凡,这早已印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而很多时候,我们所欠缺的,只是一种将其唤醒的契机。
同时,通过周鸿荪与他的摩托车,我们可以很轻易发现,当摩托车作为舶来品首次进入国内时,它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个性化”的印记。
个性化与社会经济上层建筑
既然中国人长久以来都潜藏着想要超脱平凡的意识,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的摩托车企业才逐渐开始将“个性化”作为当下摩托行业长远发展的主基调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消费者层面来看,追逐“个性化”的大前提,必须是当下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并富有余力情况下的选择。而从企业层面来看,则必须是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者群体,能够成为或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绝对收入的重要来源,才会具备的选项。
在周鸿荪那个时代,真正有能力购买摩托车的仅仅只限于少数人,所以在消费者层面还不足以引发整个消费环境“个性化”的浪潮。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财富涌入到社会中下层群体当中,从而进一步刺激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前许多想都不敢想的“个性化奢侈品”,也能为一般消费者所购买。直至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社会上的年轻消费群体逐渐开始追捧具备个性化元素特征的摩托车,但那时的社会经济对于摩托车消费约束较大。在那个时候,一般工人月收入不足100元,而一辆稍好的摩托车价格动辄好几千元,像本田、铃木这样的进口货,价格更是上万元。在那个年代,如果拥有一辆铃木王当坐驾,绝对会比现在开着辆奔驰更拉风,所以价格昂贵的摩托车始终还是高居神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摩托车消费市场却走向了令人难以预料的方向。2000年以来,国内普通工人月收入突破千元大关,而摩托车的价格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按常理来看,国内的摩托车价格已经完全适应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的购买能力,中国摩托车行业的“个性化”之路在2000年就理应排上行业发展的日程,但为何直到现在,国内的摩托车企业才逐渐开始在“个性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
通过对消费群体的分析,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摩托车消费市场,逐渐开始从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农村市场转移。摩托车仍被当作日常生产工具,“个性化”土壤似乎仍不具备。
无论是汽车的盛行抢夺了摩托车在城市的生存空间,还是城市禁限摩将摩托车赶出了城市市场,这些都不重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对于企业来说,既然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并没有出现“个性化”的呼声,那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不可否认,当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任何地方都会出现适合个性化元素成长的土壤。通过对近几年国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情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很多摩托车主力市场消费群体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经济实力能够满足相对稳定,且富有余力的生活状态”这一标准,而以往流失的城市消费市场也出现了复苏的征兆,摩托车正逐渐从单纯的生产工具向更高层面转变。所以我们的摩托车企业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摩托车行业“个性化“浪潮的土壤已经成熟,反攻的号角已经吹响。(上)(摩托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