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关于陕西市场的三点思考 为期一周多的采访,记者感触颇深,一方面看到陕西经销商的坚守和毅力,一方面看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行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1.代加工踏板车在陕西市场大卖
在本文关于陕西摩托车市场的概述中,记者特别加入了重庆万强这一公司。重庆万强是著名的代加工厂,为很多摩托车企业代加工各种车型,2014年,“万强制造”在陕西市场售出超过6000辆车,远超其它重庆制造。
“万强制造”在陕西大卖,进一步说明踏板车市场已经沦为真正的“价格为王”市场,由于代加工的成本优势,其批发价已经降到最低点,这是其它品牌难以企及的。
与此同时,很多品牌为了快速争夺踏板车市场,也纷纷外包生产,进入“代加工”领域;我有资质有合格证,你有生产线,双方一拍即合。表面上看,这是摩托车行业实现资源整合,实际上“代加工”不仅伤害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用户安全的不负责任,因为其品质检测都无法保证。
随着踏板车市场的崛起,“代加工”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常态。业内人士都知道“代加工”是非法的,但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工厂对销量的渴求,使得这种自杀式行为从未停止过,一些原则性强的企业也都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无奈地选择代加工,这无异于饮鸠止渴。代加工就像歌星假唱一样,最终将会被消费者发现其质量区别,最后是彻底抛弃。
2. 筹资建设摩托车商城必须做精确的规划
每个区域都有几大主流品牌商议着合资建超市,建摩托车城,这些代理商无疑是充满正能量、对摩托车行业深谋远虑的老板。陕西市场同样有一帮老摩托人商量着筹资修建全省最规范、最漂亮的摩托商场,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仍在筹备和计划中。
记者以为,无论是基于圈地做房地产的考虑,还是真正从摩托车销售角度看,摩托车商城都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单一店面房租的增长,人工成本(销售人员提成高、售后人才难找)的提高,摩托商城无疑是摩托人抱团过冬的最好方式。至于聚合在一起,各品牌还能否保证各自的利益,记者以为,全国市场已经有很多类似案例,值得参考。愿意参与进来的品牌,应该对自身进行准确判断。
3. 终端零售商的“襁褓”状态和县级网络的“冷冻”状态
其实最让记者担心的是,摩托车终端网络的“襁褓”状态和县级网络的“冷冻”状态。随着工厂和省级公司对终端网络的管控和福利提升,乡镇网络从开始到结束,完全依靠上层扶持,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省公司从前期赊销出样,到形象建设再到促销活动等,几乎全盘管完,终端零售商更像提线木偶一样,成为缺乏经营意识的打工仔。或许他们能在品牌的年终销量上奉献一点数据,但是这种虚胖状态,并不利于品牌在渠道终端的推广。
绝大部分工厂为了减少中间环节,开始弱化县级网络,通过分管、剥离、冷处理等方式,逐渐弱化县级网络对市场的影响力。工厂和省公司倒是有了安全感,只是县级网络作为中大排量的基本单位,是否也该放弃?工厂和省公司已经想好了直接对终端进行资金扶持和营销指引了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