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名牌摩托 “江门制造”——聚焦江门摩托车产业基地

2006-06-07

在全国三大摩托车板块当中,广东板块已为“老大”,而江门则是“老大”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全国摩托车13%“江门制造”

摩托车板块的形成,反映出各地区摩托车行业的制造能力、配套水平,以及行业在该地区的总体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全国摩托车行业形成了重庆、广东、江浙三大生产基地。一直以来,三大板块竞争如火如荼,座次排行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广东板块以455.82万辆的年产量首度排名第一,重庆板块以420.84万辆排名第二,江浙板块以332.98万辆排名第三。作为广东板块的主力,作为全国摩托车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地级市,江门受到全省和全国同行的瞩目。

2005年,江门摩托车整车产量227.4万辆,比上年增长27.76%,约占全国的13%;完成总产值117.2亿元,完成增加值22.9亿元,增长12%,主要产业指标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龙头企业大长江集团全年累计销售摩托车190.36万辆,创中国摩托车企业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6.46%,占全国10.73%。这是其继2003年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2004年又以43.83%的增速登上150万辆台阶之后的再次大幅度攀升,大长江成功实现全国产销量“三连冠”。

在2005年全国摩托车销量前50名企业中,江门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江门中裕摩托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江门市迪豪摩托车有限公司、江门气派摩托车有限公司、鹤山国机南联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榜上有名。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发布的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大长江公司“豪爵”品牌连续第二年获得行业排名第一,品牌价值为64.63亿元,比上年提升了4.75亿元。据介绍,近10年来,江门摩托车工业年产值平均增长接近30%。

江门摩托“NO.1”

1993年,当我国摩托车产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时,江门的摩托车制造业才刚刚起步,全市摩托车龙头企业大长江集团也正式成立不过一年。短短10余年光阴,江门实现了从摩托车交易中心到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的蜕变,首个“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摩托车产量全省第一、泛珠9省区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唯一上榜的摩托车品牌、广东省第一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No.1”记录下了江门摩托车产业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飞跃。

2005年,全国有13%的摩托车整车深深打上了“江门制造”的烙印。谈起江门摩托车产业的发展优势,一位业内人士自信地说:“仅靠‘江门制造’4个字,我们本地生产的摩托车就可以比其他同类产品卖得贵一些。”

产业集群彰显“磁场效应”

目前,广东、重庆、江浙三大板块的摩托车产量占全国70%以上。区域优势的结果,使得摩托车生产越来越集中于这些地区。

为了吸引江浙等地实力较强的配件生产商来江门投资设厂,江门市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措施,以进一步优化江门摩托车产业环境。加上大长江、中裕等优势摩托车企业以及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江门吸引了全国各地摩托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前来投资设厂。从2000年起,济南轻骑、重庆力帆、长春长铃、浙江王野等国内著名整车企业以及重庆、江浙两板块的优秀零部件企业纷纷进驻江门,整车与零配件厂家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逐渐在江门形成了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

江门市现有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告的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12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中仅蓬江区棠下镇,就集聚了摩托车及生产配套企业47家。目前,除摩托车轮胎外,整车全部配件基本可以在棠下镇配套齐全。

“江门制造”走向世界

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配套体系、外贸出口的优势,有完善的摩托车产业链和板块优势,江门成为不少摩托车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之地。

2002年4月,重庆板块龙头企业力帆集团出资收购江门新会一摩托车厂组建全资子公司,江门气派摩托有限公司成立。气派负责人表示,选择落户江门新会区是经过慎重研究和考虑的。力帆集团作为重庆市摩托车的龙头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对外出口基地,而江门新会港作为国家一类港口有利于实现力帆的外销战略。大长江、中裕、镇怡等江门本土的摩托车企业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发国外市场。2005年,大长江集团出口增幅达143%。

据统计,2005年,江门摩托车出口64.8万辆,价值2.65亿美元,分别较2004年增长1.9倍和1.65倍,出口量占全省的40.2%,占全国6.8%,出口值占全省的45.2%,占全国11%,稳居全省第一位。江门市摩托车出口遍及泰国、尼日利亚、土耳其、巴西、哥伦比亚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