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一片萧条,对国际市场有高度依赖性的摩托车行业因出口受阻而信心大挫。从2008年底开始,鉴于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尤其是“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的陆续出台,增强了我国实体经济渡过难关的信心,摩托车行业也因此受益,但出口退税率的两次上调,终没有扭转摩托车出口的失利局面。此时,早已被摩托车行业纳入视野的“下乡”也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在各方的翘首企盼中,针对农村市场,同时寄托着全行业希望的摩托车下乡经过一番周折后终于成为现实,悬在摩托车全行业心头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政策一经宣布,全行业便投入到紧张的下乡筹备工作之中,虽然结局让摩托车行业皆大欢喜,但回顾曲折而充满悬念的“下乡”之路,我们不禁感慨摩托车下乡的来之不易。
建言献策
2008年1月,宗申集团副总裁李耀参加重庆两会时提交了《积极争取将摩托车纳入国家“下乡支农”大名单》的提案。
2008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宗申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左宗申参加全国两会时提交了完善后的摩托车“下乡支农”提案,指出“摩托车在农村不仅仅是消费品,而且还是贩运农畜产品和化肥农药的有效工具,对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呼吁对农民购买摩托车实行财政补贴。
2008年4月,商务部召开全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座谈会,重庆代表明确提出将摩托车纳入全国家电下乡补贴范围。
2008年5月,重庆市财政局,市商委就“下乡”问题向财政部、商务部专题请示。同月,商务部派人到达重庆,在宗申集团组织了全国摩托车10强企业座谈会,听取将摩托车纳入国家“下乡支农”产品目录的意见,摩托车企业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2008年12月,在中国摩托车商会安排下,左宗申、王大威一起到商务部、财政部等部委汇报,呼吁把摩托车纳入家电下乡名单。
编辑感言:
摩托车“下乡支农”对摩托车行业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多年以来,“下乡支农”只是民间的呼声,直到左宗申在全国两会中提出,摩托车“下乡支农”才真正进入决策者的视野,饮水思源,不论摩托车下乡最终走向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是谁将我国摩托车行业带向了“下乡”之路。
初战告捷
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指出,为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从12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同时,把摩托车类产品也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由各省(区、市)根据当地需求从中选择增加部分补贴品种。并且要求地方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切实把家电下乡工作抓实抓好,扩大农民家电产品消费。
2009年1月24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发布《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产品(摩托车)项目招标公告》,对“全国推广家电下乡产品(摩托车)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招标编号为0714-EMTC-3280/1。
2月19日,“全国推广家电下乡产品(摩托车)项目”投标结束,负责招标工作的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组织相关专家对投标企业进行评标。
编辑感言:
摩托车行业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摩托车下乡,这丝毫不逊于“久旱逢甘霖”,但残酷的招标制又让摩托车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稳操胜券的实力型企业一边准备标书,一边摩拳擦掌全力备战“下乡”;一些可上可下的企业,虽然不甘心就此出局,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只好在煎熬中等待最终的“宣判”。
峰回路转
2009年2月19日,国务院第51次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将摩托车归入即将实施的汽车下乡补贴渠道。
2009年3月5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正式发布公告,取消“全国推广家电下乡产品(摩托车)项目”(招标编号:0714-EMTC-3280/1)的招标,摩托车下乡政策并入汽车下乡实施方案一并予以明确。
编辑感言:
摩托车下乡真是应了古语“好事多磨”,当企业的忍耐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时候,招标的结果仍迟迟未公布,嗅觉敏锐的企业纷纷猜测情况可能有变,一份短短数十字的公告证实了这个猜测,摩托车下乡由招标制变为普惠制。当企业反应到不过被招标“忽悠”了一把后,又再度陷入迷茫,“并入汽车下乡实施方案”是将补贴比例由13%调整为10%,还是随小排量汽车一起减免购置税?一切都是未知数,企业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尘埃落定
2009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公布了具体补贴标准,标志着摩托车下乡正式启动。
编辑感言:
摩托车下乡由招标制变为普惠制,虽然让部分本来胜券在握的企业有几许失落,但让更多的企业吃了“定心丸”,也让许多本以为“下乡”无望的企业顿感“柳暗花明”。再次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摩托车行业对农村市场的“争夺战”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农村市场能否承载整个摩托车行业的命运尚未可知,但它带给摩托车行业的希望和信心在这一特殊时期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摩托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