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冲击世界经济的同时,也冲击了国际经济格局,在原有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欧美发达国家深陷“风暴”的漩涡之中,身受重创,正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虽然也被波及,但相对而言,外汇储备充足、币值坚挺,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期待。一场始料未及的金融风暴却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国内一些人士更是大声疾呼是“走出去”进行“海外抄底”的时候了。
国外许多大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资产缩水、市值下跌,甚至无以为继,不得不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技术以及品牌,这使我国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海外抄底”成为可能。
“抄底”最初为股市用语,指以某种估值指标衡量股价跌到最低点时,以极短的时间大幅买入,随着股价的反弹而获利,目前这一词语已延伸至各行各业。“抄底”作为一种投机行为,存在极大的风险,正因如此,当前关于是否已到“海外抄底”最佳时机的争论如火如荼。
当前我们所说的“海外抄底”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海外并购,到海外进行并购对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而言都曾是遥不可及的,但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却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使许多不可能变成现实。
顺应这种趋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鼓励、对外投资的信贷支持、境外投资核准权的下放及程序的简化更大涨我国企业赴海外并购的士气。能源类企业揭开本轮“海外抄底”的大幕后,国际知名汽车企业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也让我国汽车行业跃跃欲试,一时间,汽车行业海外并购的传闻沸沸扬扬,以摩托车起家的浙江吉利收购全球第2大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DSI公司的消息更是让国人津津乐道。伴随着汽车行业日渐高涨的并购热情,部分摩托车企业也在悄悄酝酿自己的“抄底”计划。
应该承认,摩托车企业投身“海外抄底”的大潮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从1997年金城在哥伦比亚建金城哥伦比亚公司,到2005年钱江控股性收购意大利百年摩企贝纳利,我国许多摩托车企业在国际市场大舞台上已经“历练”多年。这些年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实力,国内一线摩企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崭露头角。虽然金融风暴使许多摩企饱受挫折,但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下,相比于一些挣扎在破产边缘的国外同行对未来还是多了不少信心。所以当许多昔日我们需“仰视”才得见的国外企业抛出“橄榄枝”时,国内许多摩企的自信迅速“膨胀”,开始义无反顾地向海外扩张之路迈进。虽然不能说摩企的自信是完全盲目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跨国并购在充满无限商机的同时也有着重重风险,它可以成就一个跨国集团,也可以拖垮一个企业,这就需要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判断,如果急功近利,以“抄底”的心态参与其中,结果很有可能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处境,轻者无功而返,重者深陷其中,甚至受其拖累。所以,在踏上这条路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一思:是否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符
并购只是海外扩张的手段,投资回报率或效益才是扩张的终极目标,而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首要前提是并购目标明确。此次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抄底”机会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摩托车行业中某些已将海外扩张纳入企业近期发展规划的企业,借此时机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成功“抄底”,既可节约扩张的成本,又能加速“走出去”的进程。除此之外,也不乏一些本不具备海外扩张能力和条件的摩企,在极具诱惑力的价格刺激下,在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化进程都没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为兼并而兼并,甚至选择一些与自身业务没有“交集”的目标,这不仅会牵扯企业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偏离了自身的发展轨迹。
如上所说,要最大化发挥并购的价值和意义,企业必须保持冷静,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策略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在这一点上,吉利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关于海外并购问题,吉利负责人明确表示,一切并购活动要从企业的实际和需求出发,不能单纯为并购而并购。自动变速器技术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零部件生产领域的一个瓶颈,吉利汽车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DSI公司后,DSI的大转矩自动变速器开发技术和制造经验恰与吉利自主开发的小转矩自动变速器技术形成优势互补,这不仅体现着吉利的需求,对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吉利的并购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并购行为也是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行不悖的。
目前摩托车企业海外“抄底”的目的也多为对方的技术和销售渠道,这应该支持和鼓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确保,目标企业的技术可与自身的技术形成互补之势,并能为“我”所用,要切实避免技术同质化导致的资源浪费或盲目“攀高”而造成的“消化不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收购行为纳入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之中进行审视,如果二者相互吻合,就有可能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否则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歧途。
总而言之,摩托车企业如果近期有“抄底”意向,首要任务应是梳理一下自身发展规划,其次才是以规划为“纲”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从企业自身和收购对象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出发,判断是否具有发展前景。企业只有将这一前期工作做到位,才有可能在并购后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合力。这就要求企业理性地面对诱惑,理性地分析形势,理性地作出抉择。
二思:并购资金是否充足
国际知名企业资产缩水后的价格吸引力确实让我国许多资本充足、财务健康的企业动心,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币值坚挺,并购优势不言而喻。也正是由于资金的相对优势,使许多企业敢于踏上“危”与“机”相伴而生的海外并购之路。
海外并购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出口模式,见效快、影响大,但投入也相当可观。目前一些企业的市值确实已经非常低,此时出手收购的价格可能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心理预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海外并购不是简单的见低抄底的资本博弈,将企业或股权收购过来只是完成了并购的第一步。不论是对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还是海外并购,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大的价值,获得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所收购的企业进行整合,为我所用。而整合过程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所以整合成本作为并购的一项隐性成本同样需要纳入收购成本的预算之中。
在收购成功之后,企业因调整和整合,利润短期内往往下滑,一旦如此,企业就需要追加资金以维持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在国内的主业不受其拖累,也就是说企业能否“耗的起”很重要,国际的海外并购史上不乏企业本体受被收购企业拖累而最终垮掉的实例。此外,此次金融危机何时能结束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低迷状态持续两三年,这个被收购的企业拿在手里可能就是巨额的亏损,有没有能力承担这种巨额的亏损将是一个关系企业存亡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决定收购前,必须对整个亏损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前景估计,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我国摩托车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具有国有性质的比例不大,民营企业难于得到国家的巨额资金扶持,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融资,这一方面意味着企业的资金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如果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获得外援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并购过程中如果操作失误就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所以摩托车企业如果想投身海外并购,必须要保证具备充足的资金储备和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思:是否具备高超的整合能力
并购是一个系统工程,海外并购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收购后整合运作,如果整合成功,就意味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整合失败,很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所以,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不仅要考虑价格因素,还要更多地考虑到后期的整合。
整合的精髓在于将各自独立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从而发挥单个个体所不具备的合力和更大的价值。
企业整合作为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管理工作,在对两套系统有全面、系统把握的前提下,还需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而制定不同的策略,这对管理层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深谙投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劳资制度等方方面面。总之,海外并购对整合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近些年,摩托车行业在海外扩张的道路上走出了很远,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总结了不少经验,但总体而言,我国摩托车行业目前还缺乏跨国管理的能力和素质。我国摩托车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一性质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还限制了企业的层次和素质。家族式管理在民营企业中占据统治地位,在企业创始初期,家族化管理可能减少内耗,提高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壮大和升级,这一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便逐渐暴露出来。现在不少民营企业引入了现代管理体制,设立董事会,但董事会成员或决策层仍以家庭成员为主,完全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管理的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论证的。
此外,我国摩托车行业虽然在1997年就开始了海外投资设厂的历程,但到目前为止还以境外建立加工厂、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等形式为主,股权收购、资产并购等投资案例还是凤毛麟角,这就致使摩托车企业在本行业内可借鉴的并购整合的经验缺乏。所以企业在进行并购前就必须对自己的整合能力有正确的评估和定位,避免成功收购后,却因整合不善而进退两难。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在收购之初,上汽考虑到文化和传统的因素,保留了双龙汽车当时的管理层和员工队伍,但双方合作并不顺利,而且在与韩国工会的对话中上汽常处于被动,导致其人工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低迷时期,因裁员问题,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陷上汽于进退维谷之境。
除了以上提及的几个问题之外,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摩托车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还会牵涉繁多的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并购的成败。鉴于并购工作的复杂性,企业可通过聘请具有丰富海外并购经验的中介机构协助解决,专业顾问能在项目早期提供项目整体策略方面的意见,并指导项目整体发展的方向,从而可大大减小企业海外扩张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其成功的概率。
企业的国际化不是一蹴面就的,每个成功的跨国集团都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和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确实给我国的摩企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我们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准确定位,量力而行。即使由于实力和机遇的问题,有些摩企不能在此次“抄底”的浪潮中有所收获,也不意味着错过了海外扩张的最佳时机。取胜国际市场依靠的是实力,只要我国摩企踏踏实实地发展壮大,不断地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缩小与国际优秀企业的差距,终有一日会跻身国际知名摩企的行列。(摩托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