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理念决定生死成败——对中国摩托车企业困局的战略解析(上)

2009-11-24

2009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极其微妙的一年,行业内的整合逐渐清晰,数个行业企业巨头即将诞生。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处于经济危机下的大多数企业,虽然开工严重不足,却由于成本降幅高于运营成本升幅,盈利水平反而略有好转。但是,从整体的局势看,中国摩托车行业依然处于机制性持续衰退之中,今后几年将是行业整合的收官阶段,曾经混乱无序的竞争将得到有效遏制,具有优质资源的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品牌的影响力将得到快速提升。本文将对中国摩托车行业做一个较为透彻的扫描,通过对当前处于困局中的企业做一些分析,希望能为决策者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洋务运动”的反思

1895年4月17日,大清重臣李鸿章在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从此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而在此之前的30年里,同样处于西方殖民威胁之下的中国和日本都经历奋起革新、自强求富的过程,但为何“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从表面现象来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是本国统治者变革求发展的手段。然而,在本质上,“明治维新”是建立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是日本社会自上而下求强求富内在变革的需要,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后日趋衰败的背景下,为了保护既得利益、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未实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实施的效果和最终的结果也就有着天壤之别。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30年的“明治维新”开辟了日本现代化之路,30年的快速发展成就了日本摩托车“四大家族”的全球霸主地位。而反观今天的中国摩托车产业,同样是“军转民”起步,同样是30年快速发展,但会不会是另一个“洋务运动”呢?

理念决定战略的执行效果

本质决定现象,企业的发展理念不同决定着企业的行为方式,决定企业的未来命运。中国摩托车行业数百家企业在30年发展中浮浮沉沉、大浪淘沙,而最终决定企业生存与成败的是企业的发展理念:为消费者造车,还是为自己(经销商)造车?是把企业经营作为事业追求,还是把企业经营作为赚钱的工具?对社会责任,是积极主动的承担,还是以各种手段“合理”的规避……

2003年是中国摩托车民营企业的辉煌时期,民营企业以绝对的价格优势和灵活的营销手段,快速做大做强为战略目标,将国有和外资摩托车企业压得抬不起头。然而6年后的今天,大长江、轻骑铃木、建设•雅马哈以及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等合资企业取得了行业的领导者地位,并以不可阻挡的加速度成为市场的翘楚,他们中有的销量不是很大,却牢牢占据着利润率最高、最有价值的高端市场。对他们的竞争对手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潜在消费者和实际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追捧。以上5家企业是真正的一线企业,最具潜力和成长性。根据一般市场的规律,最终成熟产品的市场只能容纳3~5家企业,中国的本土企业开始呈现败相,并极有可能重演114年前的悲剧。

大长江集团掌门人王大威对话本刊,曾经说过一段话:企业的生存质量是由自身状态决定的。企业的管理包括方方面面,但对于用户来说,买不买你的账,只有四个要素:产品、质量、价格、服务。

笔者将重点从这四个方面剖析一下不同企业看似战略目标一致,最终执行的效果却完全不同的原因。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理念存在于企业的所有者或创业者心中,不同的领导人决定了企业不同的发展理念。因此,面对同样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领导人是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产品战略:精益生产与粗制滥造的博弈

通过对本土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产品线对比不难发现,双方对产品的理解有很大的区别。以豪爵为例,其产品战略是尽量提高产品的通用化、规模化,哪怕牺牲市场需求也在所不惜。由于品种状态少,配套、装配、库存、销售、服务难度降低,可以在每个环节将效率提到很高的程度,产品的质量也得到很好保证,结果就是豪爵的单一品种年产量普遍在30万以上,甚至有超过100万的品种。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豪爵拥有惊人的耐力和毅力,并不盲目地追求满足全国市场的所有需求,而是选择性地追求最大限度覆盖市场的新产品,且每年少则一款,多则两款,比起本土品牌动辄就是6、7款打包推出的所谓系列产品,可谓小气。

纵观本土企业,提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口号和做法。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是本土企业最基本的产品战略。所以当力帆掌门人尹明善提出摩托车时装化理论时引来一片喝彩,并被当时绝大多数本土企业奉为圣圭,坚定执行不渝。由于中国市场实在过于复杂和庞大,消费口味和消费习惯差别巨大,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十分的庞杂。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每年推出数十个新品种,一些产量并不高的二三线企业产品品种高达数百个,产量较高的力帆、隆鑫等企业甚至有近千个品种。摊薄到每个品种上,平均是每个品种年产量几千辆,配套、装配、物流、服务等中间环节没有产生规模效应,大量看不见的人力物力浪费在为市场服务的过程中了。

因此,奉行市场迎合产品战略的本土企业、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明显不敌市场引导产品战略的合资企业,在做大做强这一点上产生了相反的后果。所幸的是,本土企业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并从2005年开始,逐步开始扭转自己的市场迎合产品战略,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市场积累的品种状态太多,转身缓慢,在产品这个最重要的战场输掉先机。

二、价格战略:成本优先与质量制胜之间的权衡

“800美元?这在德国连同等重量的钢铁都买不到……”7年前,笔者拿着一张重庆力帆的太子摩托车照片给我的德国导师,当他饶有兴趣地问我价格的时候,我告诉他市场零售价格大约是人民币6000~7000元人民币,合800美元左右。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个德国老头目瞪口呆的样子。

在本土企业朴素的观念里,做大做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销售量。2003年以前,缺乏品牌观念的中国消费者对摩托车的消费冲动主要来源于价格。于是,做大做强=销售量=价格低廉,这样一个等式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第二个战略执行的行动标准。可以这样说,这个等式符合当时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是市场和企业对等交流的结果。但是,由于中国本土企业销售模式的制约,导致了为追求一时的销量,而不断用降低质量底线寻求价格底线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这在摩托车行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在2003年开始执行的生产准入制度,也正是为了阻断企业通过降低摩托车使用价值进行恶性竞争的做法。

2003年也是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觉醒的元年,大长江在当年第一次成为摩托车销量冠军。事实上,目前成长性最好的豪爵、轻骑铃木、建设雅马哈以及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等合资企业均未参与恶性价格竞争,而是真正秉承着良性价格竞争的方式,通过对管理的优化,凭借较高质量的产品,获取合理的利润,维持企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今天的领导地位。

反观现在的本土企业,不仅在价格战中元气大伤,更为遗憾的是在品牌塑造的黄金时机失去了消费者的信赖基础,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透支了企业的未来。价格战略执行,本土企业利在义先,集体完败。 (摩托车趋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