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行业里传出了一个惊天消息━━豪爵降价。行业里经常出现降价这样的事,但在行业低迷,产销下滑的当前,一直“钢钢的”豪爵首开国Ⅲ时代后的降价,无法不牵引行业每一个人的神经。缔造豪爵品牌的大长江集团,9年行业产销量第1,并且把第2品牌远远甩开。此前行业遭受各种困难,其它品牌采取降价行动时,大长江集团都没有跟风过,现在这个行业老大率先“屈服”,着实让人们对行业形势担忧。
“豪爵降价,并与铃木等品牌一起出现市场滑坡,这些先前还在市场上攻城略地的强势品牌都已经到了如此境地,更别说之前就处在守势的其它一二线品牌的惨状了。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这个夏天时,却像感冒病患者,难过得很。既然摩托车企业对市场低迷、产销下滑有了直接的反应,我们不妨从摩托车企业身上来探究一番。
长期因素发酵
一位大型摩企的中层领导对此表示,其实在经济危机之前,行业还在快速增长时,就已经酝酿了风险。2008年全国产销量均超过2700万辆,这已是一个巨大的量了,而国内国外,能卖摩托车的地方都有中国摩托车在卖了,到哪里去找上升空间?他说:“无论你如何想方设法去开拓市场,都显得空间不足。无论红海、还是黑海,还不是为了提高企业的产销量,但市场已经基本到顶了,你还要往上撑,那就只能把天花板撑破,所以说,要不是2008年开始的那场经济危机,让各个企业被动地冷静了一下,恐怕这种低迷下滑早就出现了。
为什么在一些企业眼中,行业出现低迷下滑是预料中的事情呢?
因为从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下半程起,中国摩托车行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直都在“恶化”,多年来,摩托车生产的原材料一直都在涨,摩托车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唯一对策就是让摩托车价格悄悄地涨,或者是无奈地承受微利润现实;而所面对的市场却是,物价上涨一年更甚一年,消费者保守观望情绪一直无法消解,市场的实际消费需求渐趋冰点。若不是厂家不惜血本的各种促销,实现交易其实很难。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几乎所有摩托车企业都盯着国内市场,但是国内市场还有电动车、汽车的强大竞争,再加上城市“禁摩”,本来拥挤着众多摩托车的国内市场上很难让人施展手脚,只凭“摩托车下乡”刺激政策造成一种实为“强制消费”的市场虚假兴旺,但也透支了一部分市场消费需求。所以,一旦市场上出现一个直接触发点,下滑在所难免。
国Ⅲ标准直接刺激
摩托车企业眼中的市场触礁的直接触发点,就是国Ⅲ标准的全面实施。
由于去年6月的一个“美好”决定,国Ⅱ摩托车可以在市场上一直销售到今年2月底,这在当时对一些摩托车企业来说是一个“英明”的体恤民情的“圣旨”。于是,积极筹措促销,提前大量生产,一场国Ⅱ摩托车最后的盛宴,让市场变成了饕餮大餐,保证了很多企业去年的产销任务,让行业在去年实现了回升。一位在一线摩托车企业销售部门工作的人士直言:“若不是可以销售国Ⅱ摩托车,一些摩托车企业去年的产销就会出现下滑的局面。”
因为摩托车企业一直在大力度推销国Ⅱ摩托车,加上对国Ⅲ摩托车的高价格预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提前购买了“价廉”的国Ⅱ摩托车,而今年年初一些厂商以“国Ⅲ摩托车”为借口的不公平甚至是违法促销,让消费者对“国Ⅲ摩托车”产生不信任,摩托车市场的形势不明朗,还有电动车汽车在一旁诱惑,消费者对摩托车消费变得更加保守,持币观望等价格变化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物价上涨引起广泛的需求下滑,消费者又对厂家策略持观望态度,加上国Ⅱ摩托车销售对掠夺式的市场消费透支,这与摩托车企业希望借助国Ⅲ摩托车实现市场全兴完全相抵。于是,摩托车企业就触及了市场低迷、产销下滑的那个触发点了。
坚持看好 重在坚守
从前期摩托车企业的表现来看,很多摩托车企业对未来几年的摩托车市场很看好。一些企业认为,至少在一两年里行业再次达到2700多万辆产销量是可能的。他们认为,经济危机已经过去近两年了,随着恐慌慢慢减小,国内外市场开始变得稳定,形势开始反转,这个恢复过程可以为企业产销的增长腾出一些空间来。有些摩托车企业在年初制定了一些增幅较大的产销目标,更因为对国内市场的乐观而制定了庞大的推广促销计划。但是,国际社会的动荡与欧美的债务问题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回复,而国内经济在一些国内外学者的“崩溃论”导引下,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消费者对所有市场活动的保守参与态度,让摩托车企业之前的看好变得有点荒谬。
更甚的是很多一线品牌对二三线品牌很是看不起,有的甚至直接无视,在有些大型摩托车企业里面,流行的看法就是他们(指二三线品牌)就是在个别地区卖得出去。但是,这些一线品牌就是不明白为何那些二三线品牌能够抢了他们的地盘,也不去想在某些地区自己为何比不赢二三线品牌。看不起别人,就是看不起自己。小企业的灵活在市场低迷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现在看来,一些二三线品牌在当前形势下逆势上升是有道理的,当一线的大品牌不把小弟们当对手时,就给了他们生长空间。这就是为何一些一线品牌大幅下滑,二三线品牌小幅增长,产销问题出现下降的一个原因。
突破困局 还待应变
城市“禁摩”无解、物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无解,摩托车在交通工具中的魅力下滑,对于中国摩托车企业来说等于发展前景一路走低。横在中国摩托车企业前面的“门槛”远远不是一个国Ⅲ标准所能代表,这导致了在下滑中一些摩托车企业看不到前途,情绪低落,这种对要生存、求发展的中国摩托车的考验,影响不小,特别是对于因市场竞争激烈而导致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摩托车企业来说,销量下滑让利润更少,自然有了一种雪上加霜的压力,如何能够告别无奈和失落,谋求新的发展?
面对着国Ⅲ时代发生的这种下滑,企业别无选择,只有在国Ⅲ摩托车价格上找解决方法,不惜在国Ⅲ摩托车居高不下的成本中寻找价格下降的可能,企图用“割肉喂鹰”方式自救,然而这个办法毕竟不是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广大的中国摩托车市场并非全都是“价格市场”,就是豪爵的降价也是选择了非常巧妙的方式进行。不过,重庆市某摩托车企业高层人士认为:“在市场低迷由消费者消费能力和和态度引起时,单个企业的降价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只会助长消费者的观望态度,解决方法还得整个行业一起来找。”的确,此次的低迷下滑局面,是行业对中国摩托车企业应变能力的一次检验,而适应变化、引导变化不是“降价”这种较为消极的形式。
总之,我们不能认为这仅仅是一次的下滑,这里面有可能孕育着行业危机,决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摩托车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应警钟长鸣。(来源:摩托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