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在对国内60后、70后这一代人进行访谈时,有这样一个共性:无论他是否功成名就、是否侨居海外抑或依旧平凡,在他们的言语中,总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摩托车淡淡的眷恋。
吕立彪,永安集团总裁,海南家私商业地产商。在海南日报一篇名为《吕立彪:果断知行创富道》的报道里,有这样一段记录:
在供销科,虽然每月有稳定的收入,但吕立彪并不满足:“当时流行一种叫做‘铃木王’的摩托车,大概需要2万元,要想买上一辆,单靠工资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我还有很多其它的梦想。”
为了自己的梦想,吕立彪辞职了。
潘煌,上海建央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及上海大关酒业有限公司董事。在《经理人》杂志一篇名为《潘煌:哈雷的特种人》中,解读了他从70年代末期就开始痴迷于摩托车的轶事,其中有一段令人颇为回味:
后来,听取旅日留学的表妹宛继文建议,潘煌去了日本留学。“其实,我还想去日本看看有没有比铃木王125更好的摩托。”
高德康,浙江萧山德意厨具公司老总,萧山青年商会的会长。在2009年一篇名为《中国富豪深度素描》的报道当中,他非常风趣地提起自己之所以成功的契机:
20年前,高德康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了一名小学音乐老师。一天,一个曾经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骑了一辆“铃木王”摩托来找高德康显摆。那是1989年,“铃木王”比现在的“奔驰600”还牛。
关于这些60后、70后人群对于摩托车眷恋的话题还有很多,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摩托车如此着迷?在那个年代,网络还相当陌生,就连电话都属于非常奢侈的存在,唯一能够让他们接触到的外界资讯,仅仅是身边流传的故事、四周传阅的书籍报纸以及频道少得可怜的电视节目。
从潘煌的亲身经历中,我们了解到,正是在70年代末期接触到一部名为《保卫列宁格勒》的前苏联电影,让正在读初中的他深深迷恋上了被称为“大炮”的军用摩托车,从而走上了爱车之路。而后来一部《逍遥骑士》,点燃了潘煌胸中的哈雷之魂。同样像潘煌一样由影视爱上摩托车的人,在那个年代不在少数。
而这些关于摩托车的情节,不仅以电视为媒介进行传播,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这些情节被当作故事宣讲,进而影响着更多的人。随着影响群体的扩张,人们不断挖掘身边一切与摩托车相关的话题,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追逐摩托车成为了那个年轻群体的主流意识,摩托车也成为他们以上中共同的梦想。
当社会主流意识与摩托车文化相契合的时候,将会爆发出惊人的购买力,这是有事实为证的。在当下,消费者群体与企业共同呼吁的“个性化”浪潮中,如何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将是中国摩托车行业进入个性化时代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个性化”,其本质并非是一种与“时间”这一元素紧密联系的超前理念。而当前国内摩托车行业出现以“个性化”为基调的发展潮流,究其缘由是因为当前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观念与企业追逐最大利润这两方面出现了交集。近几十年来,摩托车的价格基本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随着消费群体收入的不断攀升,国内经济环境持续稳定,两者交集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这只能说是一种偶然,但也是中国摩托车发展史上的必然。
虽说国内的摩托车企业已经逐渐迈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步伐,但绝不能就此松懈,真正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帷幕。“个性化”其本质虽然是超脱平凡的自我价值体现,但并非天马行空乱来一气,它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束缚,同时也受社会主流意识左右,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我们的摩托车企业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关注。
在周鸿荪那个时代,只要有摩托车,那就是时髦、个性的象征;在30年前,一辆漂洋过海的“铃木王”,绝对是令人瞩目的存在;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赛事在国内的兴起,让人们领略到疾速跑车的魅力;到了90年代末期,哈雷风潮的兴起,重新定义了人们对男子汉的认知;而在当下,国内摩托车企业在这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中,集前人所长,推出的诸多新品,正在努力开拓中国摩托车市场的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中国摩托车行业也将会变得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如何在平凡中凸显自身的不凡,“个性化”不仅是摩托车企业研究消费群体所必须把握的课题,更应成为中国众多摩托车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必修课。(来源:摩托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