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踏板逆袭 D

2014-06-17

D 明日踏板 戴着镣铐起舞

2012年10月,本刊曾对济南轻骑标致摩托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葛瑞龙(Damien Grilllon)进行过一次专访,他告诉记者,“在法国,大部分人在拥有汽车的同时,还会购置一辆踏板车,因为很多人认为骑乘踏板车是很时尚的出行方式。上班的时候骑踏板,周末出行才会开汽车。如果你去巴黎,会经历很多交通拥堵的路段,当你坐在车里焦急地等待时,会有很多骑踏板车的人从你身边潇洒地驶过,你会觉得那才是最方便舒适的,开什么车和身份无关。可是在中国,大部分消费者还是觉得驾驶汽车更有面子。”中法消费者在消费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汽车、摩托车态度的不同,另外,在法规上,法国以及整个欧洲对两轮车的法规更宽松。只要年满14岁即可驾驶50mL的两轮车,这就是在法国以及欧洲,50mL车辆市场仍然很大的原因;其次,在城市,没有任何针对摩托车的禁限措施,而只要你有汽车驾照就可以驾驶125mL的摩托车。消费观念的不同和政策的宽松让踏板车在法国成为一种简单而轻松的出行方式,也让中高端踏板车成了不少人的首选。

2011年,本刊记者前往宝岛台湾,在那里,我们随处可见摩托车。相关资料显示,台湾是世界上摩托车保有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而踏板车占保有量的85%以上。台北的汽车保有量很大,是个停车特别紧张的城市。但就在这个停车非常紧张的大都市,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依然对摩托车网开一面,不但没有强行禁摩,还在各个路段划出摩托车停车位,供骑摩托车出行的人们停车。显然,台湾治理摩托车的政策是比较人性化的“疏”,而不是简单的“堵”。正是这样的政策,让台湾的交通状况呈现出多元立体的良性构架,有了地铁、摩托车等交通方式的分流,使高峰期的公交车也都很难出现满满当当的场景。

在我国大陆地区,也曾经有过关于踏板车的全民记忆。80年代中期,引进铃木技术国产化生产的“小木兰”甚至成了很多经济条件较好的新娘嫁妆中的必备品。照这样的发展下去,踏板车极有可能在城市里成为最受欢迎的代步工具,但1985年,北京的一纸“限摩令”拉开了城市“禁限摩”的序幕,随后,各大城市纷纷出台“禁限摩”文件,在严格程度上比北京更甚。踏板车就这样的在还没有大行其道之时就被“禁限摩”狠狠撞了一下腰,大伤元气。可以说,踏板车的诞生和发展几乎与“禁限摩”的推广同步,这个对踏板车伤害最大的政策,如同一副与生俱来的镣铐,让踏板车从一开始就没有轻松起舞一展身姿的机会。

伴随着“禁限摩”在城市里遍地开花,摩托车不得不不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农村市场,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农村市场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踏板车的舒适性显然无法打动主力消费人群。市场需求决定生产,因此,国内的大部分摩企都将重心放在了市场占比更高的跨骑和弯梁产品上,这又让消费者在踏板车领域可选择的车型并不多,如此恶性循环,让踏板车的市场占比迟迟得不到提升。踏板车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发展起来,有着它的历史原因,“禁限摩”政策将摩托车主力市场推向了农村,尽管这个市场很大,但消费能力不强,我们很多摩托车企业不得不用实用性和经济性来打动消费者,踏板车的舒适性很难成为卖点。但在近几年,随着农村跨骑车和弯梁车的饱和,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摩托车当成是休闲代步的工具,他们开始注重摩托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踏板车,尤其是中高端踏板车迎来了自己的一个快速发展期。标致摩托车市场经理曾晶认为,消费在转型,品质需求在上升,现在正是中高端踏板车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如果因此便对踏板车的未来作出判断,还为时尚早。“经济发达地区的踏板车比例相对更高,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如果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明天的中国市场就会是今天的欧洲市场。但在中国,政策对行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虽然去年下半年开始,‘禁限摩’政策在少数地区已经有所松动,便具体会松动到什么程度,我们还不得而知”。

宗申机车公司市场部经理也认为,“禁限摩”不仅是高悬在摩托车行业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是踏板车这个车型的紧箍咒。尽管农村市场已经开始对踏板车有了需求,但跨骑车和弯梁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主流,踏板车的未来市场还是会以城市为主,如果“禁限摩”全面松动,踏板车将在城市里遍地开花,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我们大家都知道,‘禁限摩’全面松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踏板车的增长只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绝不会是爆发增长。”由此可见,宗申方面对踏板车的未来持有乐观而谨慎的态度。(待续)(摩托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