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跳出汽车业看十大技术路线之争

2022-09-07

十大技术路线之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指出,根据中汽中心的研究,当前汽车产品有十大技术路线之争。一是是否应该禁售燃油车;二是车用内燃机的尽头在哪里;三是混动车的过渡期及降碳潜力如何;四是插混是否应归为新能源汽车;五是增程式是否真的低排放;六是纯电动汽车是否低碳;七是动力电池减碳哪家更强;八是燃料电池车是否为终极脱碳路线之一;九是双碳背景下天然气汽车是否值得推广;十是生物燃料和合成燃料是否真能助力传统燃油车脱碳。 

面对上述十大技术路线之争,刘斌认为,应该跳出汽车行业来看待这些问题。第一,从能源角度来看,车用能源转型首要考虑的是能源安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再加上中国是汽车消费大国,应选择能源多元化来分散风险。“能源多元化,需要多元化的汽车产品相适应。”他说。

第二,从技术角度来看,无论是内燃机汽车还是电动汽车,未来的技术进步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无法看清技术演进趋势的情况下,应坚持技术中性的原则,允许各类符合低碳目标的技术路线竞相发展。

第三,从市场角度来看,无论是专家,还是企业,可能对未来的可再生电力市场,或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比,都无法精准预测。

第四,从政策角度来看,要淡化政策的作用,而不是对政策形成更强的依赖。

第五,企业可以选择单一路线,而国家可能是若干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之和,不可能把某一家企业的技术路线作为国家的技术路线。

基于上述认识,对于碳中和目标下汽车技术路线的选择,刘斌认为,纯电动汽车是最重要的低碳技术路线;面向碳达峰,混动和插混是重要的技术路线,具有较好的减碳效果;面向碳中和,零碳燃料+内燃机是重要的技术路线;内燃机、混动、插混和纯电动将互相竞争,共同发展。

刘斌建议,纯电动汽车不要一味增加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不要以大为美,小型车全生命周期可显著减排;要关注能效提升,“无技术不进步”;企业应以低碳为统一尺度,以开放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

聚焦整车生产碳足迹管理

在双碳背景下,主流车企都在积极尝试减碳。中国一汽工程与生产物流部总装工艺部总监董玮指出,随着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制造过程将成为汽车行业碳排放治理的一个核心环节。“为实现汽车行业的碳中和,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双碳治理发展的趋势,聚焦整车生产的碳足迹管理。以实现低碳产品为目标,以整车制造环节碳排放治理为重点,以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为辅助手段,全链路驱动生态治理。”他说。

那么,一汽集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据董玮介绍,在低碳产品方面,一汽做强三电系统,突破电池、减速器等专业技术。在低碳制造方面,建设能源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闭环管理;升级节能设备,推广清洁材料,设计低碳工艺,调控用能智慧,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化管控。在低碳物流方面,推进物流管控智能化、物流配送无人化、物流装备绿色化。

最后是低碳供应链。“在整个供应链环节,我们聚焦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围绕外购件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等环节,促进供应链碳排放的改善。目前已经开展整车主材及辅助材料供应商生产过程低碳的赋能,探索碳足迹管理的系统连通,协同供应链为低碳产品提供资源保证,体现全价值链的低碳化。”董玮表示。

微电子助力汽车环保与智能

除了整车企业外,零部件供应商也在积极推进减碳,包括半导体行业。据英飞凌汽车事业部技术市场高级总监王丽雯介绍,2020年英飞凌通过在智能生产和制造多环节发力,每平方公里的生产资源,所使用电力降低44%,使用水量减少17%,排污含量减少67%。英飞凌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70%,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

具体到业务,王丽雯表示,在车用半导体方面,英飞凌汽车电子的产量和占比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一,占据了12.7%的份额。据介绍,英飞凌为各种传动系统提供大部分的功率半导体解决方案,2021年,每两辆用主逆变器的新能源车中就有一辆搭载了英飞凌功率半导体;英飞凌提供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逆变器核心部件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半导体供应商,如何让汽车更环保、更安全、更智能?对此,王丽雯指出,英飞凌主要聚焦两个板块,一是低碳化,不仅通过智能生产减排,同时提供更多产品来降本增效;二是数字化,提高生产率,为用户增加舒适性且提供更多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