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车新国标的出台,非机动车属性的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属性的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拥有了更加分明的界限,梳理清三者的关系并形成电动两轮车的技术闭环。
在刚刚发布的《关于发布电动自行车产品由许可转为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安排的公告》中,明确表明企业推出的非机动车属性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必须通过3C强制认证。
那机动车属性的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呢?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技术审查工作宣贯会,来自汽车、摩托车、低速汽车等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等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宣贯会对机动车属性的轻便/电摩的企业以及生产准入,产品生产一致性等行业关注的细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会议现场
会议明确指出,机动车生产资质,包括电动摩托车在内,不得进行挂靠生产;机动车实际生产地,必须要与公告产区生产所在地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未来主管部门将加大对机动车属性的电摩领域的监管。
实际上,工信部在4月份推出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意见稿》”)当中,已经明确上述两个条例。
车企挂靠生产资质现象将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车企挂靠拥有电动摩托车生产资质的情况比较严重,由于获得电动摩托车资质的要求比较高,不少中小车企通过利益输送,挂靠已经获得电动摩托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来生产产品。
据相关行业人士透露,中小型车企要想挂靠电动摩托车资质来生产产品,需要向挂靠方投入比较大的费用,挂靠后都在宣称自己获得电摩资质。此外,目前国内获得电动摩托车生产准入的企业实际上是很少,在工信部真正获得电动摩托车产品目录的车企只有19家。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截图
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友表示,一直以来机动车包括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都是不允许异地生产和挂靠的,这次再次发文体现政府的重视,意味着后期管理将更加严格。这也有利于市场的规范,有利于品质的提升,对正规企业是一大利好。
▲《关于电动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截图
其实早在2010年,工信部就对电摩生产资质有了明文规定,文件明确规定“生产资格不允许外借”,借有资质的摩企来生产没资质的电动车。
也就是说,未来车企要想获得生产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的资质,必须向相关部门的申请并且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生产。
产品一致性将加强
此外,产品一致性方面,除了明确实际生产销售的产品与申请准入许可的技术、参数等条件一致外,还特别阐述了公告产区生产所在地的一致性问题。
不少规模比较大的车企,一般拥有数个生产基地,每个生产基地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生产设备,而并不是每个生产基地都获得同等资质的生产许可,不少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运输等因素,在没有获得应有生产资质的基地里生产产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拥有电动摩托车生产资质的车企,其生产基地一般只在总部基地,其它的生产基地大都没有电摩生产资质。这意味着这些品牌只有在总部基地才能够生产电摩,其它基地要生产必须重新申办电摩资质,这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其生产成本肯定会上升。
此外,即使一些品牌此前通过途径获得电摩生产资质,其将来也只能在拥有电摩资质的某一基地上生产,这可能会对今后的品质管理和运营成本有比较大的影响。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截图
也就是说,车企即使获得电摩资质,其生产地必须符合公告产区的生产地,超出或者不在所注册的目录企业产区内生产的电摩,将很可能被视为违法生产。
电动车行业未来或出现分水岭
据了解,目前国内电动车企业大约有1000家,在环保高压,行业新政策,监管新态势的倒逼下,处于行业弱势的车企将进一步被挤压,步伐将更加蹒跚。
反观,走在市场和政策前沿的企业,尤其是对于已经拥有相关生产资质和3C认证的企业来说,其市场优势或将会被无限放大。
未来电动车行业很可能将迎来发展的分水岭,处于行业顶层的企业或将迎来新机遇,而处于行业中下层的企业或将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五羊本田净原已获得电摩和3C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