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品牌“借鸡生蛋”为国家多创汇
五彩缤纷的国际市场,为中国摩托车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据《日本经济新闻》提供的消息透露,预计到2010年,仅印度每年摩托车需求量就将从目前的700万辆增长到1200万辆左右。一个印度如此,全世界多少个国家,提供给中国摩托车的机会便可想而知了。而且随着能源的稀缺、石
油价格的上涨,可以肯定,未来全球摩托车市场的增长空间还将增大。
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摩托车企业而言,仍是乍暖还寒,因为它正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摩托车产量将达到2100万辆。部分大城市相继“禁摩”、“限牌”,导致城市大市场销售疲软,摩托车企业大举“杀”向海外市场,这就使得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虽然国家已于2006年3月出台了相关措施整顿摩托车出口秩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恶性竞争的积累,已使中国摩托车出口进入了薄利时期,即便是大规模的批量出口,企业所获利润仍然甚微。
二是中国摩托车出口企业正面临的贸易摩擦风险。目前我国摩托车第一大市场的土耳其,已决定2006年8月15日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进口摩托车发起一般保障措施调查,对摩托车进口实行“非自动许可证制度”;阿根廷经济部也已对中国摩托车采取进口非自动许可证限制措施;除此外,从2006年1月1日起,欧盟对摩托车开始实行欧Ⅲ排放标准,美国环保署(EPA)也规定排量在35ml以上的摩托车需获得EPA认证方可进入美国市场,也使我国摩托车出口在美国市场急剧萎缩。
当今摩托车已成为全球化特征最明显的机电产品之一,在世界各大洲均有贸易。2002年以前,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市场是我国摩托车的主要出口地区,现在,非洲、美洲等市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摩托车出口的又一重点市场。统计显示,尼日利亚等非洲市场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东南亚市场,是我国摩托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开拓,中国国内摩托车企业成功实施了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摩托车出口从以前单纯依赖东南亚市场的局面,发展到多个出口市场共同发展的局面。只要有摩托车的国家,就有“中国造”,摩托车企业为我国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18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摩托车700多万辆,金额突破24亿美元。在国家一系列规范和整顿摩托车出口秩序法律法规的影响下,据中汽协对全国77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出口情况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摩托车累计出口733万辆,同比增长45.8%;累计创汇37.6亿美元,同比增长55%。
国务院领导十分关注摩托车出口秩序问题,2005年底,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对中国摩托车出口经营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限制非法拼装产品出口短期随机出口和未形成经济规模的企业出口,将有助于引导我国摩托车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从而提高摩托车产品出口数量、质量和效益。这一措施对有效治理和规范摩托车行业出口秩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海外有一片蓝天,海外市场精彩纷呈。为了夺得2007年海外市场的卓著营销业绩,中国摩托车企业,特别是一些上了规模的档次并立志做专做强摩托车产业的企业,在2007年的工作中起码有两点是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一是面对海外不断发生的贸易壁垒事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应诉。在这方面,重庆摩托车生产行业已经开始动作:一方面寻求当地法律支持,如嘉陵摩托就已经聘请当地律师参加政府听证会,以求利用当地法律维持对该国的出口;另一方面,重庆摩企又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生产销售。力帆集团老总尹明善说:“到海外去投资建厂,既可避免国内市场原材料价格飞涨、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又可以释放重庆摩托车生产企业的产能,扩大生产,还可以避免海外贸易壁垒”。嘉陵摩托已决定在巴西投资4000万元独资建厂;力帆摩托也准备选择在缅甸或土耳其建厂;宗申摩托也正在加紧海外建厂的选址工作。
二是要尽全力打造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品牌,用高品质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这方面,重庆摩托车企业又有积极表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摩托车和相关热动力产品上做专、做强的重庆隆鑫工业集团,在与德国宝马公司携手生产650ml大排量发动机的基础上,近日又有了合作打造隆鑫世界级热动力基地的大手笔。
隆鑫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晖认为摩托车的出口从最初的实行招标配额到完全放开,再到规范制度的出台,是一个走向规范化的历程,但应当看到,市场经济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过程,增长缓慢的企业必将落后被市场淘汰,只有在国内、海外两市场领域都能同步发展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快鱼,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一条腿走路的企业必将难以为继,在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内,必将会形成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左右主导市场的局面。
2007年中国摩托车的海外战役,将更激烈更精彩,成功值得期待。
莫让春光等闲度,胜利均在努力中。(摩托车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