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前景可期━━2007年中国摩托车行业几大重点描述之一

2007-01-22

通过自身努力让“禁摩”从此决别

一个产业能否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它是否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市场环境。生存环境不好,企业不能发展;市场环境不好,产品就无销路,企业同样得不到发展。

目前,中国摩托车产业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禁摩”风潮的严重挑战。

据统计,全国已有170多个城市向摩托车开了“杀”戒,之所以有这么多城市“禁摩”,主要是受到“为汽车服务为主”这种观念的驱驶。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代步工具和达官贵人们身份象征,有着“城市宠儿”之称的各种大小轿车、面包车、专用车等,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变,正“车仗人势”地越来越兴旺。在这种心态下,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交警们“契合”了政府发展大交通的思路,于是汽车与摩托车的摩擦就产生了。

政府推行“禁摩令”,可以看作是“弃摩保汽”思路的集中反映。然而,一些城市在“禁摩”时,却忘记中国国情下的这样一个现状:有车,特别是拥有私车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禁摩”的城市,从数量上来讲,摩托车肯定超过了汽车,这就说明摩托车拥有的消费人群不是少数,既然涉及到多数人的利益,“禁摩”就显然不大妥当了。

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摩托车产业的任务就是要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的需求。我国的摩托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不少自有的知识产权,可以说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在振兴民族品牌上是撑起了一片蓝天的。既然国家通过生产准入、CCC认证、排放欧Ⅱ达标等一系列行业新政的出台,来推动和支持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在这一大环境下,如果硬性对摩托车采取“禁限”,岂不是与国家新兴产业政策大相矛盾?《香港风凰周刊》特约撰稿人杨鹏认为,“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将中国社会人群分化了,社会集团和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日趋频繁。就是在这样一个权利冲突的时代,城市‘禁摩’与‘反禁摩’的争论才出现了如此的尖锐与对立”。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一位主任认为“摩托车属于平民大众,汽车属于富裕群体,但在中国的几十座城市里,属于平民大众的交通工具不让使用,这种社会分化和分层带来的中国物流,是一种畸形的物流,不合理的物流,它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中国今后的物流工具到底如何定位,到底为什么人服务?今天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越南是一个摩托车化的国家,为什么越南能出现摩托化,而中国不能?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社会分化比越南严重的国家,不仅城乡分化,而且城市内也出现分化,平民只有服从于宝贵,摩托车只有给汽车让位让路。这是中国物流官僚化最典型的反映。”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地方政府出台“禁摩令”,实际上就是以牺牲部分弱势群体利益作为城市发展的“改革成本”。但是,不仅给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还给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不利。

如今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使我们看到了都市建设良性理念回归的希望,看到了解决不合理“禁限”政策的希望。在中国摩托车行业进行得轰轰烈烈却一直陷于僵局的“反禁摩”,终于出现了转机。国家发改委就明确指出:“目前,部分城市‘禁摩’、‘禁微’的一些作法与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是相悖的,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指示有关部门加以研究,采取解决措施。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逐步落实,包括‘双禁’问题在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将得到积极解决”。

当然,对于这场已进行了20多年的争论,我们不能指望这些城市能在一天晚上后,第二天早晨便宣布取消“禁摩令”。况且国家发改委的回复并不是“红头文件”,一些政府或主管部门说不定根本就不知道发改委批复这回事,即是国家正式颁布了“红头文件”,在我们身边不按文件办事者还不是屡见不鲜吗?因此,在新一年到来之际,我们仍然不能对“解禁”一事抱有过多、过大的希望。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名誉理事长王立三所说:“要想解决现在100多个城市的禁限摩问题,没有三到五年时间根本办不到。”

对于我们摩托车企业而言,在新的一年中,与其等国家出台“红头文件”来解“禁限”,倒不如脚踏实地地多做克服一些自身不足的努力,针对那些罗列出来的“禁摩”理由一条一条地进行改进。比如在“排污”上,我们能不能早点将“欧Ⅱ”向“欧Ⅲ”升级;我们能不能将油耗再降低一点;我们在卖摩托车的同时,能不能与城市交警部门一道,举办一些摩托车驾驶知识讲座,以帮助消费者减少事故的发生;我们在当地媒体投放电视广告宣传企业产品的同时,能不能在电视节目中温馨地提示驾驶员朋友:遵章驾驶,谨慎开车;我们能不能将摩托车的贴花搞得更精美一点;能不能将企业内部管理、摩托车产品的质量性能再来个锦上添花。假若我们方方面面工作都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假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其一条条“禁摩”理由都不成理由,那“禁摩”岂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些立志在摩托车产业上做专做强的企业已有所行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全社会、全行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解“禁”的那一天终会到来。更愿那一天属于2007年。 (摩托车信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