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一:价格更为亲民,群众基础广泛
电动车自行车与摩托车的功能极为相似,大多数都是两个轮子,都作为交通工具中的重要一员,所不同的是,摩托车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泉,而电动车则采用电力。作为普通的出行代步工具来看,电动车的优势格外明显,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摩托车的作用,总体价格却比摩托车便宜许多。能办同样的事儿,却花费更低的成本,谁不愿意选择呢?的确,在很多城市,电动车的保有量已经远超摩托车了,除非偏远山区,道路崎岖不平,电动车无法出行。所以,电动车在满足目标用户的同时,还更具备更为亲民的价格,使它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中接孩子放学、市场买菜,甚至上下班,电动车代步优势明显,汽车堵在马路上了,它却能从任意的小巷子穿过去,极为方便。
当然,电动车不是没有自己的短板,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一是续航能力有限;二是安全性能差。续航能力差导致电动车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如果能把充电的网点铺开,并实现动力平台的性能提升,那就比较乐观了。安全性能方面,目前并没有针对电动车的统一标准,这导致了它在材料、零部件质量上的参差不齐,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安全隐患。不过,话说回来,就目前的安全性能 ,也绝对不影响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足够满足平时代步的需求了,首要解决的应该还是续航能力的问题。
诱惑二:无需车牌和驾照,不用加油和保养
我们一般叫的电动车,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电动自行车,但它与自行车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行车是纯人力动力,而电动自行车则多数情况下是机动。既然是机动,那就与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属于同一范畴了,至少在管理上应该是这样的,实际使用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电动车走机动车道。然而真实情况是,电动自行车依然像自行车一样,不需要牌照,不需要执照,去个车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骑上就能走,从此就没人管你。而与之相似的摩托车却不一样,要考驾照、要验车上牌,一堆手续下来,麻烦不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非车迷的普通用户来说,干嘛要买摩托车呢,整个电动自行车得了。
用起来比自行车省力,又不像摩托车那么费事,价格也便宜,还不用换这换那做保养和加油,特别是如今燃油昂贵,,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大多数电动车用户的心态。另外,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时看管孩子,接孙子孙女儿上学下课,或者买买菜之类的,电动车就是上佳选择。因为这年纪的人,他们不可能去骑摩托车,那玩意儿操控上相对麻烦,他们驾驭不了。
诱惑三:路权不受限制,来去随意自如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路权,不是高速路,也不是城市环形主干道。毕竟电动车的使用主要以近距离的代步为主,就目前的结航能力和动力水平来说,不可能有人骑着电动自行车出去郊游。另外,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也可能还达不到长距离或高速奔波的要求。所以,这里说的路权不受限制,指的是在其性能所及的使用范围内的所有区域。如以北京为例,摩托车限牌,把绝大多数的摩托车都挡在了四环之外,对电动车则没有禁限的说法,所以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四环内保有量自然完爆摩托车,甚至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摩托车潜在用户都只能选择电动车(当然也必须承认,电动车目标用户本身就有着巨大基数)。
更有甚者,如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对摩托车采取了禁令,就让广大用户别无选择了,高昂的停车费用和紧张的车位,不至于几分钟路程买个小东西都还开着汽车去,开汽车去十分钟过了或许还没找到停车位,而电动车都已经办完事儿回来了。所以,两个轮子的便利性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电动车的先天优势之一。
诱惑四:外形与时俱进,覆盖多重需求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电动车都是一个样子,不说特别难看,但也毫无美观可言,新时代的消费者很容易在外型上就否定了它。其实不然,现在很多电动车都特别注重外观设计,有的小巧精致,科技感、时尚感样样不差,而且质感也很不错,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表现。另外,有些用户可能喜欢摩托车的个头和霸气,但又苦于其麻烦的手续、较贵的价格和频繁的保养,或者当地禁限摩,没关系,有很多电动车已经做得在外型上与摩托车几无差别了,甚至还有大羊级别的,足以带给用户想要的拉风感觉和高回头率。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对很多人而言,一个足够引人眼球的造型很重要,就算停在大路边,多有几个人夸:“你这车真漂亮,什么牌子的呀?”都会让用户觉得倍儿有面子。回到厂商方面来说,外观造型也是他们必须要做好的第一步,毕竟性能是要靠亲身体验的,而在此之前,吸引人的只能是眼睛看到的第一印象。
对外观的孜孜追求,让电动车的造型日臻完美,有卖萌耍酷的,有时尚动感的,有Q派迷你的,有张扬个性的……其覆盖面之广,绝对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心理需求。甚至电动车也有可能从交通工具发展到娱乐玩具,变成更为高端的产品,现在就已经有外形酷似Vespa这种娱乐型摩托车的电动车了,哪天再整出一部哈雷模样的来,也是不无可能的。
新能源是一个蒸蒸日上的领域,它在属性上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不可限量。锂电、混动、纯电,这些技术更代表着未来的动力选择。它还有着多重优势,在交通工具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自身性价比都很明显,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繁荣景象。当然,电动车也有自己的瓶颈,这需要耐心和时间去解决。不管摩托车也好,电动车也罢,但凡是交通工具,它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本刊作为媒体,强调和支持的是符合发展趋势的轻便、高效的交通工具和理念,它们在未来交通结构中的作用更多是相互补充,而非对立。(来源:摩托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