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台湾的电动摩托车将迈入黄昏?

2014-08-04

全世界,没有任何地区比台湾更适合发展电动摩托车。第一期推广计划结束,达成率却不到 20%。最有潜力的台湾电动摩托车产业,难道也要领先全球、迈入黄昏?

理想上,台湾有充分的条件,成为电动摩托车的世界大本营。台湾有超过 1,500 万台摩托车,市场规模排名全球前 10 大。三阳、光阳和山叶等三大品牌,以台湾为基地,销往国际市场。台湾的面积小,适合续航力有限的电动摩托车;环保意识觉醒,绿色产品的接受度也升高。

或许因为如此,工业局在 2009 年推广电动摩托车时,设定相当乐观的目标:预计 4 年内,达到 16 万台的市场规模。

真相是什么?今年年初,四年计划的结果出炉,全台湾仅销售 3 万多台电动摩托车,达成率不到 20%。

政府态度趋保守 未来黯淡

理想落空,当局只有低调回应外界的质疑。接到记者电话,工业局电动摩托车产业发展推动计划办公室副主任张鸿喜只愿意说,主计处和审计部正在调查,为何第一期的成绩这么惨不忍睹。

其实,进度严重落后的原因可想而知。电动摩托车的价格昂贵,可能是同性能燃油摩托车的 1.5 倍。电动摩托车的速度、续航力和方便性又不如燃油摩托车,在家充饱电需要一整晚,在外快速充电需要特殊的充电设备。

如果实施第二期计划,接受工业局 TES 认证的厂商,可能被要求每年销售一定数量的电动摩托车,才能接受补助。这个“低标”到底是多少,外界传言可能是 800 台车,但确切的数字尚未公布。

政府态度趋保守,厂商也选择固守根本、步步为营。销售两万多台电动摩托车、市占率约 7 成的业界龙头中华汽车,选择守住表现最好的两块市场:离岛的租车服务、和法人客户的小众市场。

电动摩托车的租赁服务,在澎湖推行得很顺利,中华汽车希望在其他离岛地区复制经验。法人客户包括黑猫宅急便、摩斯汉堡和必胜客比萨。他们购入少量的电动摩托车,试用于送货和外送服务。中华邮政也考虑买电动摩托车给邮差使用。

可惜的是,稳扎稳打的战术,难以逆转不利的战局。电动摩托车若要普及,就要让一般的消费者愿意买单。不然,对环境的贡献有限、技术也不会领先国际,总而言之就是昂贵的玩具、和纳税人的钱坑。

美国电动汽车大厂特斯拉,同样碰到电动车的性能不如燃油车的问题。他们选择砸钱研发技术,以高价销售性能媲美燃油车的电动车,当作有钱的环保人士的奢侈玩具。但是,摩托车本来就是廉价的交通工具,很难学特斯拉走高端路线。

然而,台湾已是发展电动摩托车的绝佳环境。如果厂商在此失利,又如何开拓海外市场?台北街头到处可见的微笑单车 YouBike 证实,只要产品和服务系统做得好,台湾人愿意支持绿色的交通工具。微笑单车也是长年乏人问津,直到最近才一鸣惊人。同样的,电动摩托车最终也要走入大众市场,不然,一度前途光明的产业,已注定迈入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