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何俊,敢与本田叫板的中国发动机专家

2015-04-23

不久前,关于重庆双庆摩托制造公司研发的幻影发动机与日本本田株式会社研发CBF发动机的专利官司在北京仲裁定案、双庆摩托幻影发动机研发人以充分的证据,赢得了这场备受关注的官司大战,为中国摩企在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的道路上提升了士气。

中国是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产销量均占世界首位。但国内的摩托车制造技术大多来源于日本,这是因为中国的摩托车工业起步晚。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中国摩企的规模发展很快,但在技术方面始终没能摆脱跟风日本的局面。虽然目前国内已有部分企业与欧洲发达国家企业合作研发了新的摩托车品牌,如钱江贝利纳,但在畅销的大众车型上,中国摩企仍然不能摆脱日企的技术影响,日本技术在中国主流市场仍占据领导地位。

从90年代初期中国摩企走向繁荣至今,传统的日本技术已被中国摩企完全消化,日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越发有限。日本企业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2005年在巴西上市了一款配备CBF发动机的摩托车,随后试探性转中国销售,期望以此款发动机置换在中国市场销售了40多年的传统发动机(CG型和CB型),并继续在技术层面引领中国市场。此款发动机在技术上综合吸取了多款传统发动机的设计优点(C100链条式,GY6积木式组装,CG、CB瞬间提速、多向冷却)以及产品轻量化升级技术,是对传统发动机扬弃、改造后的技术集成。日方对这款发动机在中国的生产制造布局采取了全球配套、封闭体系、独家供货的策略,搭载CBF发动机的日系摩托车在中国市场上市后,赢得了一片喝彩声。国内众多企业高度关注,纷纷摩拳擦掌想要研制这款机型,但几个回合下来,终感闯不过技术上的难关。

2008年,双庆摩托制造公司成立。老总何俊虽初办企业,但在国内摩托车行业却早已是大名鼎鼎。90年代初,年仅25岁的何俊就在国内一家大型民企担任发动机制造工程师,谙熟国内摩托车发动机的研发、制造。为了打破日系工厂和合资工厂对摩托车CG发动机的技术垄断,他组织了“重庆保卫战”,成功突破外资厂的技术壁垒,仅用9个月的时间便使得CG发动机的价格回落50%,使广东3个台资厂发动机生产高赢利的黄金年代戛然终止,也直接导致天津两摩企新建的发动机生产厂因成本控制问题而停产。这一举措掀起了重庆摩托车产销的新高潮,可以说,在重庆摩托车发动机研发和行业资源整合上,何俊是屈指可数之人。

2008年,何俊下决心要啃掉CBF这块硬骨头,在对CBF这款新机型进行解剖研究时他发现,尽管这款发动机非常先进,摒弃了传统摩托车发动机的缺点,集成了传统发动机的优点,但它并不神秘,也不像其制造者所说的国内企业没有能力生产那样夸张。何俊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全新的技术,只不过是对多种传统机型优点的集成,但是要掌握并技改这款发动机,也绝不能像传统摩企那样仅仅只是亦步亦趋,粗糙模仿。在配套方面,日企采取国际配套战略,部分零部件直接在海外订购生产,对国内企业而言难度很大。经过深思熟虑,何俊心想跟随巨人后面学,不如站在巨人臂上向上攀,于是,他对日企的海外采购配件进行优化,实现了零配件的国内定制生产,并对CBF制造工艺进行了尝试提升,就CBF机型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上进行技术改进。历经了3个月的艰难攻关,终于成功实现了新机型在质量、成本的全面优化和技术改进,并率先将产品推向市场,效益喜人。

5年前,曾有一名日系摩企的技研人员来到双庆工厂,感叹颇深,他不敢相信在中国仅这样一个小厂,就能够凭借真本事,把这款集日系优势技术大成的发动机技改成功。其实,这没有什么可诧异的。如今,中国制造业粗劣模仿日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的企业正在积极地学习、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针对性地转化并改进集成,不断提升着中国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