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深圳最严“禁摩限电”舆情风波

2016-05-17

【舆情综述】

自3月21日起,一场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的禁摩限电整治行动在深圳展开,由于执法涉及快递等民生行业颇受舆论关注,但因相关措施与民意缺乏共振,加之合法性存疑,令此次整治行动最终演变成一场民怨沸腾的舆论危机。之后,深圳警方也积极通过媒体、官微进行回应,通过调整治理政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措施,试图挽回局面,但是化解效果未如预期。

此次深圳“禁摩限电”行动极具代表性,目前城市综合治理中存在诸多类似问题,政策出台前缺少民意调研和舆情研判,执法行动中缺乏柔化沟通与情绪疏导,导致不能形成社会共识而遭遇民意阻击。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此为视角进行相关探讨,以资借鉴。

【舆情趋势】

1. 舆情攀升:微信刷屏引发质疑

3月22日,据《羊城晚报》报道,3月21日起,深圳交警部门在全市范围开展“禁摩限电”源头治理专项集中整治行动。此次行动特别突出“四个一律”执法特色:对于无证驾驶摩托车;在地铁口、公交站点、商业繁华区域兜客揽客实施非法营运;违规使用电动(机动)三轮车;“涉摩涉电”暴力抗法等四种行为一律采取拘留的处罚。

随后,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官微“@深圳交警”持续跟进“禁摩限电”行动,多数为当日查处情况通报,以及执法现场照片,截至3月31日共发布类似信息54条。《深圳都市报》、《羊城晚报》、深圳新闻网等当地媒体对此予以持续关注,报道多以“查扣XX辆车、拘留XX人”等成果通报方式为主。

随着执法活动不断深入,3月31日,一篇《4家企业800辆车被扣,50名快递员被拘留!深圳,你怎么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文章直指“禁摩限电”行动针对快递业,称快递小哥因骑电动三轮车送快递遭到交警“疯狂抓车抓人”。此外,部分查车现场图片和视频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深圳交警被指暴力执法,一些不实信息也开始流传。随后,“禁摩限电”议题热度持续攀升。

另据《南方都市报》4月1日报道,深圳市交警局回应称,考虑到快递业涉及民生,政府已经给予快递业电动自行车备案,准予上限行道路行驶。同时,深圳交警还对这些行业淘汰电动及机动三轮车留出15天的过渡期。

2. 舆情爆发:媒体热炒激发争议

“禁摩限电”行动在网上持续掀起热议。4月1日,《新京报》报道称,深圳龙华新区龙华办事处出具的《关于调整交通综合整治奖励项目及标准的通知》显示,加装铁甲的非法营运三轮车每查处一辆奖励600元,普通三轮摩托车、三轮电动车每辆奖励100元,对无证驾驶、妨碍执法当事人实施行政拘留的,拘留一人奖励500元。该消息引发舆论质疑执法合理性及奖励动机,还有网民猜测某新能源汽车公司是“幕后黑手”。而据《华西都市报》报道,“禁摩限电”导致快递企业因派件车辆不敢上路派送和接件,日接件量锐减,交警下班后才收派快递。《这个城市的快递小哥哭了:我真干不下去了》、《一位深圳快递哥的内心独白》等文章在微博、微信平台广泛流传,称“禁摩限电”已严重影响到快递行业工作,相关文章转评迅速过万,不少媒体称此次为“史上最严”禁摩限电行动。

据搜狐民调4月3日数据显示,近六成网民表示“禁摩限电”对快递行业冲击较大,不考虑民生实际。还有部分舆论质疑深圳交警推行“禁摩限电”是懒政、一刀切,甚至有网民质疑禁限规定的法律适用问题。期间,部分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治理行动应提前广征民意,“禁摩限电”要多些情与法的平衡。

4月4日晚间,深圳交警通过微信公众号“深圳交警权威发布”答疑,声明“禁摩限电”主要针对违规电动三轮车,并非针对快递行业,并将增加电动车配额。但该回应未引起较多关注,舆论争议焦点仍然集中在此次禁限行动是否有法律依据、查扣处罚电动车使用人是否合理、是否影响快递行业等。

3. 舆情触顶:官方集中回应质疑

4月5日,深圳警方举行新闻通气会进行公开回应和解释,“@深圳交警”同步直播。深圳警方表示,此次“禁摩限电”针对的是非法从事拉客、违法违规驾驶机动三轮车上路,并非针对快递业;网传“50名快递员被拘留、800余辆快递车辆被查扣”夸大事实;并未出现网传深圳快递员离职潮的问题,目前快递行业从业人员情绪稳定;承认“查处拘留有奖励”的问题确实存在,并已责令涉事的龙华街道办立即整改。

主流舆论对深圳警方回应质疑的态度和做法表示认可,多家重点新闻媒体也对官方回应进行了报道。但是,在新闻通气会及部分媒体采访中,相关负责人的一些言论受到舆论指责,如“快递行业从业人员情绪稳定”被部分网民解读为“被稳定”,“自行车、人力运送也可以送快递”、“餐饮外卖配送需使用自行车”等言论也引发舆论“何不食肉糜”的调侃。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李克强总理在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政府必须要提高规划、管理能力,决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相关言论被舆论认为是对深圳“禁摩限电”行动的高层表态。

【舆情解析】

1. 突袭式执法遭遇政策公信力危机

强力整顿屡禁不止的摩托车、电动车,破除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危害因素,深圳交警此次执法行动的初衷虽好,但公众对其采取的突袭式高压执法却并不买账。究其原因,作为一次城市公共治理的重大举措,尤其涉及快递等民生行业,牵涉利益群体、相关行业众多,官方本应预留充足的时间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但是深圳警方在未进行深入调研、充分预热的前提下,就开展了雷霆行动,如此作风必然遭遇民意强力反弹,而后续处置引导无力也持续加剧管理部门危机程度,指责“懒政”、“针对底层”的负面声音不断高涨。

2. 宣传口号、通报方式缺少温情考量

执法行动之初,深圳警方打出“禁摩限电”的行动口号、推出“四个一律”的行动方针,“禁”、“限”、“一律”等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的字眼,无疑让公众滋生反感情绪,尤其近年来不少地方动辄“禁、限”的做法积怨已深,也成为舆情热度飙升的隐性情绪推动力。而在前期的舆论引导中,深圳交警主要以官方单向通报为主,内容是通篇冰冷的数字,缺少温情考量,“成果”、“战报”式的宣传口吻,则被舆论解读出强势公权力炫耀的意味。此外,在舆情风暴形成之后,深圳交警也试图进行回应,但是“骑自行车、步行也能送快递”等不够人性化的说法则让舆情再次发酵。

3. 谣言四散、辟谣不力严重撕裂舆论

舆情迅速引爆之际,大量不实信息充斥于舆论场中,因执法被扣押的人、车数量被绘声绘色的夸大,“拘留一人奖励500元”等政策方案被传有“幕后主使”,各类真假信息在传播中加剧舆论的不认同感,不断削弱“禁摩限电”行动的合理性。自媒体中呈现言论的喧嚣和嘈杂,却迟迟难以获得官方的权威回应。在不实消息的冲刷下,不同阶层站在各自角度的讨论、争执,因缺乏理性引导而显偏激,舆论场呈现严重撕裂状态,话语的不对接进一步加剧公众情绪对立。

4. 错失最佳回应期反转乏力

面对质疑汹涌如潮,深圳交警等有关部门连续开展舆论引导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及微博、微信等平台试图回应质疑,阐明整治行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并及时调整政策和执法行为以适应公众的新要求。然而,深圳警方介入舆论场的时间较为迟缓,官方前期回应呈现零散、碎片化状态,缺少有策略、有步骤的统一归口,媒体发布渠道也以本地媒体为主,未能第一时间形成官方为主导的舆论传播格局。虽然,涉事机关后续也通过主动邀请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加强危机沟通,但是公众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令各种处置深陷无论如何解释都难再信的“塔西佗陷阱”。

【媒体观察】

城市治理应平衡各方权利

电动车有问题,确实需要规范,但其和普通民众的生活需要并非只能是“对立”状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城市管理者必须兑现的责任,也最是考验治理水平。现代社会,任何治理都不可避免的牵涉到公民权利的公平分配问题,一切良治都只能从平衡各方权利的角度出发,这注定了任何政策都会留有现实的模糊地带。电动车治理上,严格标准、规范行业生产与民众使用,是治理的大方向,但若期望达到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绝对“规范”的秩序,不仅有失“地气”,也将陡增治理的“副作用”与“破坏性”,导向“矫枉过正”。

(来源:光明网)

将失控的电动车纳入法治轨道

将失控的电动车重新纳入法治范畴,这不仅不是在禁止或限制电动车,更是为了让电动车行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和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将电动车,按照自用或是货用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标准,对确实超标的电动车,则须严格纳入机动车进行管理。一方面,在生产端采取严格准入,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厂家予以取缔或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对超标电动车的使用者,也须采取驾照制度,在简化流程的基础上,对使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与技术考察,同时给出必要的过渡缓冲期。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一刀切式执法折射监管缺失

监管不能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才现身,法治环境是个公信力长期积累的过程,法律的权威是需要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维护的。不考虑历史成因,也不考虑现实状况,对自身的监管责任缺少必要的反省,一刀切难免会引来粗暴与武断的质疑,如此激起的民意反弹也在意料之中。现在的被动与之前的散漫是有必然联系的,管理部门更应该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

【网民观点】

对于“禁摩限电”行动受到质疑最多的议题,依次为限制快递行业(18.3%)、警方暴力执法(15.9%)、行动的合法性(10.7%)以及罚款奖励的动机(7.2%),如网民“@邱震海”指责“该行动折射了当地政府许多决策和执行行为的不专业,将一个本应该与时俱进,更可以通过公开咨询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官民对决的问题”,此类声音成为主流。